第一,DNA存储技术成本高,现阶段无法大规模普及
据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的团队负责人NickGoldman透露,目前在DNA中进行编码时,每MB的数据成本为1.24万美元,而读取成本则在220美元左右。DNA存储技术的高成本,使得它在实用阶段初期的使用频率不会很高。
第二,DNA容易受到外界因素或自身变化的影响,致使数据不稳定
在2012年5月,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将电脑文件编入了噬菌体的DNA片段,并在其中植入了大肠杆菌的DNA,从而实现了在活体细胞的DNA中对于数字信息的重复擦写。然而,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很多。
首先,细胞终究会死亡,而其中存储的信息也会随之消失。就算不死亡,细胞也会分裂、变异、复制,造成数据内容的改变。
其次,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,DNA并不是以孤立的个体形式存在的。在细胞中,核DNA需要组蛋白的支撑,而基因的表达也少不了其他蛋白的参与。因此,DNA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,导致其受到各种物理、化学等形式的损伤。这意味着,DNA存储技术需要合适的生物环境的支持才能够正常运转,因此它很难适应像硬盘那样的信息存储。
本文摘自:www.nbanfang.net